扶愛服務


豐盛人生 無懼暫別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限的,都有生有死。在自然界中,死亡是生命週期中必然發生的事情,也是一個重要的生命過程,因為它使得生命更加珍貴和有價值。死亡的存在,提醒著人們要珍惜生命,好好利用現在的時間和資源,不斷努力成長和發展自己,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。因此生死教育是我們生命中的寶貴課堂,目標是培養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尊重和理解,並幫助人們學會應對自己和他人的死亡。
喪別輔導通常指的是幫助人們在親人去世後,化解悲痛和失落的情緒,提供支持和建議,幫助他們從哀傷中走出來,重新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的輔導過程。
最新消息

《晚期照顧》在家寧養的照顧者十大須知|如何實施在家寧養?
在家寧養,即在家中為晚期病患者及癌症患者提供紓緩治療和照顧服務,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度過人生最後階段。對於照顧者而言,了解如何在家中實施寧養、治療方法,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,對於提升病者的生活質素和尊嚴至關重要。以下將詳細探討在家寧養的考慮因素、照顧者的十大須知、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,以及在家寧養的兩個主要階段。 在家寧養有什麼因素需要考慮? 在決定是否在家中為病者提供寧養服務前,照顧者需全面評估以下三大因素: 1. 照顧者的支援和心理準備 在家寧養需要照顧者長時間貼身照料病者,包括協助進食、服藥、翻身、清潔等日常護理。因此,照顧者需要有足夠的支援和心理準備,學習相關的醫護知識和技能,以應對各種挑戰。 2. 醫護支援和聯繫 在家寧養需要定期的醫護支援,如專科護士的家訪、醫生的上門診治等。照顧者需確保能夠獲得相關的醫療支援,以便在病情變化時及時處理。 3. 病者的病情和經濟負擔 如果病者的病情穩定,且家庭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相關的醫療開支,如醫生上門診治、護士到訪、職業治療師上門、租借醫療器材和藥物等,在家寧養是可行的選擇。否則,需考慮其他照護方式。 在家寧養的照顧者十大須知 為了確保在家寧養的順利進行,照顧者應注意以下十點: 1. 了解病者的需求 深入了解病者的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和靈性需求,提供全方位的關懷和支持。 2. 學習基本醫護知識 掌握基本的醫護技能,如傷口護理、藥物管理、緊急情況處理等,以應對日常護理中的各種情況。 3. 建立緊急聯絡網絡 與醫生、護士、社工等建立緊密的聯絡,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治療服務支援。 4. 調整家庭環境

【關愛基金2025】原來長者牙科、癌症藥物都有資助|一文看清
關愛基金(Community Care Fund)自成立以來,致力為香港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多元化的支援。截至2025年,基金已推出多項援助項目,涵蓋醫療、教育、住房等範疇,惠及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市民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,基金在長者牙科服務和癌症藥物資助方面的貢獻,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了實質的幫助。 什麼是關愛基金? 關愛基金(Community Care Fund)自2011年成立,目標是為香港社會上的低收入群體提供額外援助,彌補社會安全網的不足。基金的資助範圍包括: 截至2025年,關愛基金已推出超過60個資助計劃,當中長者牙科服務及癌症藥物資助最受關注,有助基層市民減輕生活及醫療負擔。 關愛基金幾多歲可以申請? 不同資助計劃的申請資格各有不同: 建議查閱關愛基金官方網站或致電相關部門查詢。 如何申請關愛基金? 申請關愛基金的流程如下: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 隨著年齡增長,許多長者會面臨牙齒缺失、牙周病、蛀牙、咀嚼困難等問題,影響日常飲食與生活質素。然而,牙科治療費用昂貴,基層長者往往因經濟問題而延遲或放棄治療。為了確保長者的口腔健康,關愛基金推出「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」,提供免費或資助牙科服務,包括檢查、補牙、脫牙、裝活動假牙等,減輕長者的經濟負擔。 此計劃已幫助超過10萬名長者改善牙齒健康,讓他們能夠安心進食,提高生活質素。符合資格的長者可透過簡單程序申請,享受免費或資助的牙科服務,減少牙痛困擾,重拾健康笑容! 資助內容 合資格長者可享免費或資助牙科服務,包括: 申請資格 申請此計劃的長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: (ii) 過去連續3個月領取「長者生活津貼」的65歲或以上人士 申請方法 目前,「長者牙科服務資助」計劃透過全港約200間地區服務單位,包括長者中心、社區中心及指定牙科診所,受理申請並為合資格長者安排首次牙科診期,確保他們能及時獲得所需牙科服務。 癌症藥物資助計劃

紓緩治療是甚麼?香港紓緩治療的轉介流程
面對生命的終點,如何讓患者在尊嚴與舒適中走完最後一程,是每個家庭都需慎重考慮的課題。紓緩治療(Palliative Care)正是為此而設,旨在為晚期病患提供全方位的照顧,減輕痛苦,提升生活質素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紓緩治療的定義、服務內容、香港的轉介流程,以及在家離世的選擇,期望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實用資訊。 甚麼是紓緩治療? 紓緩治療的定義是一種專業的醫療護理,旨在為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家屬提供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和靈性的治療。其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,協助他們更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。紓緩治療的服務範圍廣泛,涵蓋以下方面: 紓緩治療的服務對象不僅限於癌症患者,還包括其他長期病患者、患有嚴重慢性疾病的病人,如心臟衰竭、慢性肺病、腎病、肝硬化或腦部/神經的慢性病等。 由醫管局提供紓緩治療服務的醫院一共有15間: 這些醫院為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家屬提供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和靈性的紓緩治療。透過專業團隊,包括老人科專科醫生、護士、醫務社工、臨床心理學家、物理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等,以綜合服務模式為病人及家屬提供適切的紓緩治療服務,目的是改善其生活質素和協助病人更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。 香港紓緩治療的轉介流程 在香港,紓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管理局(醫管局)轄下的多間公立醫院提供。若病人有意接受紓緩治療,需經歷以下轉介流程: 需要注意的是,紓緩治療的轉介需由主診醫生進行,病人或家屬應主動與醫生討論相關事宜,以確保獲得適切的服務。 在家離世服務的選擇 對於一些病人和家屬而言,在熟悉的家中安詳離世,可能比在醫院更具意義。在香港,公立醫院並不提供在家離世的上門護理服務,家人需要聯絡有關提供在家寧養服務的機構,讓病人可以在家中接受照顧,直至生命的終點。 一般在家善終服務通常包括: 選擇在家離世需要周詳的計劃和準備,包括: • 與醫護團隊協調:確保家居環境適合病人的需要,並安排所需的醫療設備和用品。 法律和行政程序 在香港,病人若選擇在家中離世,家屬需要熟悉相關的法律程序,以確保病人的離世後的文件能夠順利處理。當病人於家中離世時,家屬應遵循以下步驟: 1. 聯絡主診醫生或家居紓緩治療團隊 2. 登記死亡 3. 安排後事 這些法律與行政程序雖然繁瑣,但對於家屬而言,若能事先做好規劃,便能讓病人以最尊嚴的方式離開,減少突發狀況帶來的不便與壓力。